【李明書】略論《孔求包養心得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中的人道論觀點

作者:

分類:

略論《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中的人道論觀點

作者:李明書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表,原載《鵝湖》第49卷第3期(總號第579期)

 

宋立林的《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1]梳理了大批與孔子相關的文獻,藉由孔子與門生的對話,及其后學的詮釋,勾畫出孔子思惟的輪廓,并提出後人所未及論述之處。《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一書的內容豐富,跨越了包養網VIP文史哲三個領域的研討方式,所運用的資料亦不限于《論語》《孟子》與《荀子》,還有《易傳》《中庸》與出土文獻等,盡能夠還本來秦時期孔子思惟的全貌,及其影響的范圍。

 

除了文獻收拾之外,書中以天道天命觀、人道論、修養論、政治觀等哲學論題為主題,既合適經典內容,又富有思辨性,足見作者深摯的學術涵養。書中援用的資料之豐富,令筆者甚感汗顏與信服。筆者無力探討全書的主題,亦不長于文獻考證的才能,是故藉此機會,僅以本台灣包養網身所學,對于書中的人道論相關問題提出一些淺見,以向作者請益。

 

《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探討了自孔子至思孟學派的人道論觀點,從孔子所說的“性附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到孟子“性善論”的提出,這一人道論的發展脈絡,影響儒家將人道視為重要議題與理論焦點長達兩千年之久。

 

人道論的理論奠定與分類,在先秦時期已經可見規模,后來的人道論,基礎上均是圍繞“性附近”或“性善”“性惡”的立場進行展開或調整,或如“性三品”“性善惡混”的觀點還是以善惡作為基礎的區分之后再行融會或分類。

 

有鑒于此,書中將人道論的源頭上推至孔子的人道觀點,恰是由于“性附近”過于簡要,卻又使人在經驗上有必定水平的共鳴,繼之孟子與荀子發展為(至多字面上)判然不同的兩種立場,于是使人試圖證明孔子畢竟是在何種意義與立場上宣稱“性附近”。

 

宋立林指出孔包養網單次子的人道論可以分紅四種立場:“其一,孔包養價格子不以善惡言性;其二,孔子是性善惡混論者;其三,孔子是性惡論者;其四包養意思,孔子是性善論者至多是隱性的性善論者。”[2]書中進而援用豐富的文獻表現,孔子以“仁”解釋“(人)性”在先秦時期頗為常見,在整體包養妹評估孔子思惟之后,將孔子視為“隱性的性善論者”應是較為合適的。[3]順著這一思緒而下,孟子的性善論是真正繼承孔子而發展。不論是“四端之心”的提出,抑或是對于本意天良放掉、沉迷之后的尋求,均證明人的天性是善,而非荀子所說的性惡。[4]

 

宋立林明白地意識到人道論內容復雜,並且許多論題處于分歧的層次,例如性善能否是預設、“性、心、情、才”的層次與關系、惡的來源等等,于是細膩地處理分歧層次的觀點,逐漸推導出性善的公道性。書中在每個論題的證成上,均有大批的經典與學術資料支撐,證據相當充足,就此而言,筆者已無可置喙,是故僅提出本身覺得的三點迷惑與獵奇,而這三點也是筆者認為極富討論價值之處。

 

起首是文本的選擇上,誠如上述,此書援用豐富的古今資料,使得作者提出的觀點不僅只是理證,更有實證,是以引發筆者想進一個步驟清楚的是有些文本在多年夜水平上可以證成孔子的觀點?例如作者援用《莊子·天道》,此中記載老聃與孔子論人道,孔子以仁義為人包養感情道的內涵,[5]作者明白地意識到《莊子》的記載并非全為史實,但又認為這“至多說明在道家的視角中,在莊子學派的歸納綜合中,孔子將仁定為人道。……站在儒家之外的莊子及其學派,對孔子關于人道與仁的懂得,反而是更具說服力的。”[6]

 

早些年楊儒賓也曾提出類似的觀點,並且在整個中國思惟史的脈絡中證明孔子與莊子之間有著密不成分的關系。[7]但是,畢竟多年夜水平上可以將《莊子》中關于孔子的記載視為真實的,抑或只是藉孔子凸出道家的特點,仍難以鑒定。《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似有將莊子視為孔門后學的傾向,是故筆者獵奇的是作者能否已有相關的考證證明這一則《莊子》文本的可托度?

 

其二是性善論的立場,書中已嚴密地論證孔子人道論之所以傾向性善的來由,也說明孟子性善論是繼承孔子人道論的公道性,並且包養網推薦在性善論的立場下,又有所謂的性向善與性本善包養意思之爭。作者指出孔子是性善論的觀點廣泛見于宋明儒之中,[8]而孟子的性向善與性本善之包養網單次爭則見于傅佩榮與楊澤波等人的觀點,傅佩榮是有名的性向善論的支撐者。[9]

 

雖然作者未批評傅佩榮的觀點,也未落進性善與本善孰是孰非之爭,但基于四端之心與仁義內在的觀點,書中還是順著孟子是人道本善的思緒而展開論述。[10]這個脈絡之中有一個學術史的問題值得深刻探討,并且也是筆者至今仍感迷惑之處,就是以“本善”解釋《孟子》的“性善”是朱熹注解《四書》的觀點,[11]而在傅佩榮之前,錢穆曾引述朱熹的觀點解釋孟子,如其所言:

 

朱子此說,發明孟子性善之旨,最為簡盡。蓋孟子道性善,其實不過二義:啟迪吾人向上之自負,一也。敦促吾人向上之盡力,二也。……人人同有此向善之性,此為同等義。人人能達此善之目標,此為不受拘束義台灣包養。……爰特揭此二義于先,以為考論孟子性善論之年夜綱焉。[12]

 

孟子之意,僅主人間之善皆由人道來,非謂人之本性一切盡是善。吾所謂啟迪吾人向上之自負,與敦促吾人向上之盡力者,必自堅信人道皆有善與人皆可以為善始,否則自暴自棄,不相敬而相賊,而人類烏有向上之看哉?[13]

 

有興趣思的是錢穆直接將朱熹的注解解釋為對于孟子人道向善論的闡述。由于錢穆并未論證本善與向善的公道性,亦未考慮孔子、孟子與朱熹的整體思惟系統之別,只是思惟的陳述,所以未特別辨明本善與向善之別,后來傅佩榮也未參考錢穆的觀點。

 

傅佩榮不只認為孟子是人道向善論的立場,甚至孔子亦然。[14]人道向善論的觀點提出之后,曾惹起臺灣學包養行情界不少批評。[15]《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之中既然順著性本善的立場而展開,筆者即想清楚作者若何對待這兩種立場對于詮釋孟子性善論的意義與價值。除了這兩種立場之外,假如回到“性善”這一概念來看,能否必定地只能從性善或本善之中選擇一種相較之下貼切的解釋,而無其它sd包養的能夠?作者充足把握孔子及其后學的豐富文獻,如在當時有相關的討論,盼能分送朋友并指點一二。

 

其三,《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的第六章是“孔門后學與儒家政治觀的詮釋”,探討了儒家思惟的政治觀點,並且認為政治問題在包養網車馬費儒學中具有本質性的位置。[16]人道論與政治論在儒家系統中的輕重問題即觸及儒家思惟的本源與焦點的理論探討。晚期以牟宗三為主的當代新儒家以心性論為儒家思惟的焦點,[17]而后則有年夜陸新儒家以政治論為焦點,《孔sd包養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認為人道論與政治觀均為儒家的主要思惟。

 

筆者亦批準包養app儒家思惟中的豐富內涵,難以以單一的觀點歸納綜合儒家思惟。雖是這般,心性論與政治論何者才是儒家思惟的焦點或立論基礎,或許兩者具有劃一的位置,缺一不成,還是筆者獵奇之處。以《論語》而言,“仁”既可指德性,又可指政治的事功,那么就孔子而言,德性與政治能否有孰輕孰重之別?或是以何者為基礎而發展出另一方面的成績?

 

以上是筆者包養俱樂部今朝仍未獲系統性地解答的部門,趁此機會向宋立林請益,期能豐富本身的知短期包養識與學習。假如上述的提問有不當之處,完整是筆者個人的問題,無損于《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一書優越的學術程度。

 

【注釋】
 
[1] 宋立林《孔門包養意思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北京:國民出書社,2021.12。
[2] 同上注,P.208。
[3] 參閱:同上注,P.219。
[4] 參閱:同上注,P.252。
[5] 參閱:同上注,PP.214-215。
[6] 同上注,P.215。
[7]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書公司,2016.02。
[8] 宋立林《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P.210。
[9] 參閱:同上注,PP.248-249。
[10] 參閱:同上注,P.250。
[11] 如朱熹注解孟子性善曰:「人之情,本但可以為善而不成以為惡,則性之本善可知矣。……蓋氣質所稟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成以無省檢矯揉之功。」﹝宋﹞朱熹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四書章句集注》包養價格ptt,《朱子全書‧6》,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書社、安徽教導出書社,2010.09,PP.399-400。朱熹在解《論語‧陽貨》的「性附近也」時認為這里的「性」不是天性,而是氣質之性,參閱包養違法:﹝宋﹞朱熹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四書包養行情章句集注》,P.219。
[12] 錢穆《四書釋義》,《錢賓四師長教師選集‧2》,臺北:聯經出書事業公司,1998.05,PP.252。[1包養條件3] 錢穆《四書釋義》,《錢賓四師長教師選集‧2》,P.254。
[14] 參閱:傅佩榮〈解析孔子的人道觀點〉,《哲學與文明》二八五期(1998.02),PP.106-121。[15] 參閱:林安梧、傅佩榮〈人道「善向」論與人道「向善」論──關于先秦儒家人道論的論辯〉,《鵝湖月刊》二一八期(1993.08),PP.22-37;蕭振聲〈論人道向善──一個剖析哲學的觀點〉,《中心年夜學人文學報》五一期(2012.07),PP.81-125;蕭振聲〈傅佩榮對「人道本善」之質疑及其消解〉,《興年夜中文學報》三七期包養sd包養女人(2015.06),PP.303-330;蕭振聲〈荀子包養甜心性善說獻疑〉,包養app《東吳長期包養哲學學報》三四期(2016.08),PP.61-96。
[16] 參閱:宋立林《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晚期詮釋研討》,P.352。
[17] 心性論或可視為人道的本源性探討,兩者之間高度相關,但亦有所差異。人道論與心性論的內容并非本文關注的重點,是故暫不嚴格區分,權且將其視為雷同包養ptt的理論范疇。

 

【作者簡介】

 

 

 

李明書,浙江年夜學哲學學院特聘研討員,臺灣年夜學哲學博士、博士后,曾任華中科技年夜學哲學學院講師,現兼職《鵝湖月刊》常務編委、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討會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理事。重要從事儒家哲學、釋教哲學和倫理學穿插研討。

近五年發表在《哲學研討》《哲學與文明》《東吳中文學報》《玄奘佛學研討》等期刊發表三十余篇學術論文,已出書《達摩祖師——漢傳禪宗初祖》《論心之所向──〈論語〉與〈雜阿含經〉比較研討》《神秀禪師──北宗禪包養站長之祖》《六祖惠能──禪源曹溪》等專著。掌管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一項。

 

責任編輯:近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