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后現代主義辯護
作者:帕特里克·韋斯特 著 吳萬偉 譯
來源:譯者授權儒家網發布
那些將覺醒派短期包養歸咎于德里達和福柯者完整誤解了他們的著作。
將覺醒派歸咎于其所謂包養dcard的哲學理論基礎—后現代主義已經成為常見的做法。標準的敘事大要是這個樣子: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80年月和90年月英美年夜學里風行的意識形態。它們談到相對論、客觀真諦的缺少、看不見的卻又無所不在的權力幽靈,並且總體上是反東方的思潮。由此繁殖出整整一代喝著后現代主義思惟奶汁長年夜的傳授、作家、急著和相當年夜一批積極分子。結果台灣包養就是與覺醒派沆瀣一氣的文明包養心得精英。
正如海倫·普拉甜心寶貝包養網克羅斯(Helen Pluckrose)和詹姆斯·A·琳賽(James Lindsay)在《犬儒理論》2020中所說,“應用性后現代主義已經成為它本身的安排性敘事,它包養意思已經站穩腳跟,被具體化—就像基于社會正義的真諦被當成真實的 —被激進主義台灣包養者廣泛包養軟體傳播(諷刺性地)。”在《電訊報》上個月的文章中,佐伊·斯特佩爾(Zoe Strimpel)重復了這個指控,尖刻地寫到“后現代主義的真諦嘲諷是覺醒派的理論基礎。”
覺醒派的良多左翼批評家也談到后現代主義是他們所說的“文明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派別,這個術語可以追溯到20世紀晚期的意年夜利馬克思主義者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在這方面,兩位后現代主義思惟家經常遭到特別的攻擊。一個是雅各·德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宣稱詞匯的意義永遠是不穩定的和含混不清的。接著,還有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其觀點是壓迫性的權力意識形態是看不見的和無所不在的,這已經成為覺醒派的焦點思惟,諸如“平安空間”和“微攻擊”(microaggressions)等概念,還有“不知情的”“無意識的”和“可感知的”歧視。
正如道格拉斯·默雷(Douglas Murray)在《東方的戰爭》(2022)中所寫,“福柯對任何東西都采取準馬克思主義的權力關系角度進行剖析,這種癡迷將社會上的一切東西都簡化為買賣性的懲罰性的和毫無意義的背面烏托邦。”在其他處所,約旦·佩德森(Jordan Peterson)說德里達是個“騙子”,其“后現代和新包養ptt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言論不受拘束的威脅。他還談到他對福柯的“特別蔑視”。
對于這些覺醒派批評者來說,福柯的影響尤其出現在任何處所。依照默雷的說法,它是通過受福柯啟發的學者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普及化的“反對殖平易近主義”哲學實現的,福柯和后現代主義已經過濾進進覺包養意思醒派哲學,他們認定東方社會是獨特的種族主義社會,應該為當今存在的一切問題負責。同樣,覺醒派的左翼批評家宣稱變性運動源自后現代對抗性觀念,性傾向和性別都是社會構建的產物,因此是人為塑造出來的,是可改變的。
假如福柯被認為是覺醒派之父,那么19世紀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則往往被認為是祖父。畢竟,福柯受尼采的影響很年夜,甚至驕傲地宣稱本身是尼采的信徒。就像福柯一樣,尼采也認為人類的行為源自權力欲看。他認為品德—善惡和長短不過是權力意志的表現罷了。他在《快樂的科學》(1883)中談及“知識的源頭”時說,“漸漸地,人類年夜腦充滿著這樣的判斷和信心,在這種探戈跳舞中構成了一種騷動、斗爭和對權力的急切盼望。在尋求“真諦”的斗爭中不僅是功利性和快樂並且是任何一種沖動都在選邊站。人們在福柯的《規訓與懲罰》(1975年)中看到這種尼采式心態:‘權力產生知識。。。權力與知識是直接相互指涉的。” (第26頁。)
是以,依照這種基礎上屬于左翼的敘事,覺醒派是20世紀對真諦、客觀性和東方的哲學攻擊的產物。它遭到尼采的啟發,遭到若干“文明馬克思主義思惟家”的領導。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對后現代主義的誤解
這種干脆的故事存在若干問題。第一個錯誤是應用“文明馬克思主義”來談論后現代主義或許覺醒派。這個術語其實說欠亨。馬克思自己認為其著作是歷史唯物主義,焦點集中在階級和生產手腕上而不是文明上。的確,在20世紀40年月和50年月,有時候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法蘭克福學派某些思惟家確實將焦點集中在文明而不是階級上,可是正如喬安娜·威廉姆斯(Joanna Williams)在《覺醒派若何贏得勝利》(2022)中所寫,他們的思惟“與其說是代表了馬克思主義的持續倒不如說是代表了與馬克思決裂。”
並且,后現代思惟家廣泛反對馬克思主義。良多人或許在青年時期是簽名了的共產黨人(好比法國共產黨當時占據右翼政治的安排位置),可是到了20世紀60年月,他們已經高度批評馬克思主義政治了。他們拋棄了這個觀點,即歷史是執政著共產主義未來或許“目標”“辯證地”獲得進步的過程。他們經常對馬克思主義中占據焦點位置的科學客觀性和“啟蒙”價值觀持敵視的包養心得態度。福柯寫到歷史不是進步故事;而是一系列非線性的中斷和偶爾性。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 (1924-1998))在其影響力很年夜的著作《后現代狀況》(1979)中宣稱和推重的“巨大敘事”已經終結,伴隨著的是馬克思主義者的進步“巨大敘事”的終結。從20世紀70年月以來的利奧塔的著作是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客觀真諦主張的斷然反駁。
至于覺醒派自己,則與馬克思主義沒有任何關系。因為其焦點焦點集中在種族和性別上,覺醒派積極分子對于社會的物質條件和階級結構是完整自覺無知的。怪異的是,當今經常是守舊派比覺醒派“積極分子”更關心工人階級的悲慘窘境。正如威廉姆斯所寫,“堅持認為覺醒派是偽裝的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家們年夜錯特錯了。”
更主要的是,那些將覺醒派歸咎于后現代主義的人過分夸年夜了德里達和福柯之流的影響力。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低估了覺醒派盜用后現代思惟的水平。我們凡是公道地稱后現代的偉年夜思包養妹惟家好比尼采和福柯最基礎沒有覺醒派人士常有的典範特征,如巧舌令色又堅定不移,動輒懲罰別人,擁有摧毀異議觀點的狂熱豪情。事實上,福柯們很能夠反對覺醒派的不寬容態度和清教主義。
就拿福柯為例,他的思惟和積極行動主義起首表現在它強調不受拘束。正如梅基奧爾(JG Merquior)對這位法國人做的總結,“不受拘束意志主義是福柯作為社會理論家的世界觀的最佳標簽。更準確地說,他是現代無當局主義者(雖然他沒有效這個詞)” (1)。福柯在1971年與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那場有名的電視辯論中,堅定不移地信任不受拘束,“無論一個現有體制多么兇神惡煞,總是存在抵禦包養金額、不服從和反對派群體的能夠性。” 當今覺醒派的指責非難和強制性的分歧性能夠獲得他的對抗而不是支撐。
福柯的權力概念尤其是“看不見的權力”或許被當今許多覺醒派以及成分認同派思惟家所接收。顯然,它似乎也是“系包養網車馬費統性種族主義”或許“異性戀霸權”權力關系等觀念的思惟基礎。不過,若與當今覺醒派對它的濫用水平比擬,這種觀點能夠加倍有效和更能夠說明問題。
這包養犯法嗎里,我們值得考核一下福柯在《規訓與懲罰》(1975)中提出的“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概念。這個觀點依據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的全景敞視建筑(panopticon),指的是周圍是一個環形建筑,中間是一座眺望塔。環形建筑被分紅許多小囚室,每個囚室和每個囚室里的人都是完整看得見的。邊沁是19世紀哲學家和社會改造家,設想了全景敞視建筑作為監獄的設計計劃,可是在福柯的手中它變成了現代社會的隱喻—在這個社包養一個月價錢會中,每個人都可以被其別人看得見,都感觸感染到要與別人堅持分歧的壓包養站長力,要做出別人等待他所做之事。福柯寫到,“全景敞視建筑范式注定要傳播到整個社會機體身上。”在這方面,全景敞視建筑的寓言在當今可以被解讀為一種正台灣包養網告,或許比奧威爾的極權主義噩夢《1984》中的正告加倍令人觸目驚心。福柯提示我們認識到壓迫未必是殘酷的和顯而易見的。它能夠默不做聲、看不見、最終來說是自我主動實施的。
假如真有什么的話,福柯的思惟給了覺醒派精英批評的東西,用以對付看不見的權力。想想人們在社交媒體時代感觸感染到的壓力,人人的一舉一動都能被別人看得一覽無餘,不得不謹言慎行。人們擔憂若不展現出“正確的”觀點,就能夠遭到指責、排擠或許抵抗。是以,他們對真誠觀點進行自我審查,轉而提出堂而皇之、言不由衷的觀點。這說明福柯的看不見的權力的觀點是真實的。
雅各·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
后現代主義與覺醒派
不是因為覺醒派而指責后現代主義,我們或許應該乞助于后現代主義作為順從覺醒派的手腕。其實,我們甚至可以向后現代主義尋找靈感,找到治愈我們文明的種種不滿的手腕。
假如福柯的話在明天包養網VIP給我們耳邊回響,尼采的說也是這般。他將正告在群體意識推動下的群體思維的風險,提示我們認識到人類對權力的永不饜足的急切盼望,他們經常幸災樂禍地應用殘酷無情的手腕強加在別人身上。對于覺醒派引人注視的狂熱豪情,口口聲聲宣揚的本身比其他任何人更友愛更體貼關懷的說辭,他當然會鋒利批評。尼采很明白,那些以這種高調侃侃而談者往往遭到驕傲和權力欲看的驅使。正如他在《權力意志》中所說,“假如你僅僅出于愛而積德,你積德是為了本身而不是為了鄰居。”在社交媒體出現幾百年之前,尼采就很是明白為什么那些在推特上說“對人友愛一些”的人經常做出最惡毒的行為:那些認定本身充滿正義感和慈悲愛心者總是最不寬容的人。
德里達不應該被指責為滿嘴屁話的商人。他提示我們認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識就任何善于思慮的人都清楚的不言自明的真諦:詞語的意義是不穩定、不明確的,是經常會發生變化的。任何一位從頭讀過本身最喜歡的書的人在第二次閱讀時都會感觸感染到略微有些分歧,都能認識到這一點。兩次閱讀確定紛歧樣。兩個人對統一篇文章的解讀不成能是一模一樣的。
德里達只是催促我們信任不要膚淺地,從字面意義上解讀文本。他在告誡我們,而不是質疑和審訊語言,責問它為什么不說話。明天的抵抗文明狂熱分子雖然擁有不受拘束主義觀念,卻試圖制止某些詞語和文本,僅僅因為它們讓人討厭,他們往詞語里灌輸了邪惡的、超天然的和伏都教 (voodoo尤指在海地奉行的一種宗教,觸及魔法和巫術)的權力,聽一聽德里達,他們會做得更好些。德里達甜心寶貝包養網提示我們認識到,詞語的意義往往是含混不定的、偶爾性的、諷刺性的、譏諷嘲弄的、寓言性的、夸張的、隱喻性的,是受高低文影響的。
現在,甚至最杰出的后現代主義思惟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也有一些話給我們啟發。好比,他很欣賞電子屏幕在創造現實方面發揮的感化,其他很少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他承認在當今媒體充滿的世界,真實之物和呈現包養站長之物已經合二為一,完成一個閉環。鮑德里亞能夠癡迷于社交媒體,癡迷于因特網包養軟體改變我們包養ptt思維、說話、和寫作的方法—徹底從頭塑造現實自己。
甚至后現代相對主義當今也能服務于有效的目標。后現代主義思惟家的確質甜心花園疑了客觀性和真諦,可是,他們這樣做的目標是提出問題。覺醒派則對提出有關客觀真諦的問題并沒有興趣,它只是想強行塞給人們謎底。正如哈里王子所說,它想談論“我的真諦”。尼采能夠就無情地批評這種發展趨勢。畢竟,他之所以譴責基督教恰好就是因為它宣傳確定性,尼采推重的是質疑。他在《人道的,太人道的》(187包養一個月價錢8年)中說,“對真諦來說,sd包養信心是比謊言更危險的敵人。”當今的覺醒派之所以缺少寬容就是因為他們的信心太多,自我質疑卻太少。這包養違法些虔誠的、動輒審查別人的品德執行者恰好就是尼采在著作中始終如一劇烈抨擊的“盲從者群體”。尼采能夠辨認出他們的“苦毒的妒忌、苛刻的報復心和歹徒般的驕傲。”
尼采也能夠對覺醒派對成分認同的癡迷沒有深入印象。他說,我們概況上假定的成分認同實際上是由內部原因確定的。他稱這個為“主體化”(subjectification)—“人們開始將他或許她變成主體的方法”。當今那些吹噓本身是“性別流動性的”或許“泛性戀的”人不過是把別人想出的概念、范疇和詞語強加在本身身上罷了。福柯在《知識考古學》(1969年)中的反駁是:“不要問我是誰,我的成分和從前一樣:讓權要和差人費心往保留看我們的成分證件吧。”
福柯拒絕成分認同政治并不令人吃驚。畢竟,他拒絕固定不變的、穩定的范疇觀念。這和其他后現代思惟家們一樣。就像福柯自己一樣,將他們描寫為“不受拘束意志論者”或許“無當局主義者”或許“浪蕩令郎”能夠更好些。畢竟,無論你認為福柯和德里達是什么,他們都是不受拘束思惟家。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當今包養違法的覺醒派反應遲鈍的、不寬恕的、狂熱的信徒,安德魯·道爾(Andrew Doyle)將其描寫為“新清教徒”不是沒有事理的。
后現代主義者激勵我們質疑正統派思惟。他們宣傳懷疑主義、自立性和反對威權主義和不受拘束開放。但是,明天的覺醒派斗士則一味宣傳服從。假如碰到分歧意見,只會尋包養甜心網求規訓與懲罰。
注釋:
(1) Foucault, by J G Merquior, Fontana, 1991, p154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韋斯特(Patrick West)《尖刺》專欄作家,最新包養俱樂部著作《戰勝自我:當今時代的尼采》(Societas出書社)。
譯自: In defence of postmodernism by Patrick West
In defence of postmodernism – spiked (spiked-online.com)
發佈留言